□黄一钢
受股指期货时间表将推出等市场传闻利好刺激,周五沪深两市在以中石油为代表的权重股拉动下,地产、金融、期货概念股劲升,个股大面积反弹,中国股市出现近期少见的强劲反弹。上证指数在创出3357.23点新底后,一路上扬,最终收复3400点、3500点两个关口,大涨168点,收于3580点,上涨168点,涨幅达4.95%;深成指涨幅也高达4.43%。
由此,不少股评家分析称,3357点是本轮调整的阶段性底部。是吗?我以为还不是。中国股市连连暴跌,管理层真的没看见?不是。
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过,今年我国的经济政策是“两个防止”,其中第一个防止就是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他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就业人口的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他还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会走到什么地步?”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面对有记者“股市暴涨暴跌,政府有何对策?”的提问,温家宝总理“坚定而微笑”地回答:“政府密切关注!”
作为经济晴雨表,股市毫无疑问应该体现中央的宏观调控思路和调控政策。联系证监会、央行等高层近段时间的言论,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目前的点位仍属于管理层认可的范围。
其实,只要回头看看2007年管理层有关“风险教育”出台的时间和内容,就可以看出什么点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早在2006年11月底12月初,上证指数刚过2000点,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就在不同场合告诫股市投资者:“有些人头脑又开始发热了”。
到了2007年1月底,上证指数接近3000点时,各方人士纷纷登场表达对中国股市的“忧虑”,政府“组合拳”开始出手:成思危教授再次发表看法,认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当时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与中国证监会已有所沟通,要建立相关信息网络,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进入股市和转手进出的监控。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也表示,央行关注股市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同时,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下发2007年一号文,要求基金公司在2月1日前,上报本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合法合规运作和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后,证监会将同基金公司所在地证监局对基金公司进行现场检查,采取行政监管措施。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禁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入市。
然而,这些“招呼”和调控措施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沪深股指在拐了几个弯后加速上冲,上证指数于5月9日越过了4000点。5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中国股市的泡沫令人担忧,央行正监控资产价格以及通货膨胀。5月9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公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股份管理业务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业务指引》,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的监管。5月16日,周小川再次表态:内地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空间,这些工具随时可以用。5月23日,证监会发出《关于证券公司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在此期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国证券报》等媒体接连发出“风险警告”,直至5月30日“半夜鸡叫”上调印花税从千分之一升到千分之三陡增两倍,才硬生生地摁下了高昂的“牛头”,上证指数五个交易日从4335点跌到3404点,四五百个股持续四五个跌停。
与股市持续上涨相对应的是,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1.4%,增长速度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到了今年,中央把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GDP增长目标也调整为8%左右。作为股市监管部门,更在2007年年末,把“防资产泡沫”上升成了自己的重要指导方针。
试想,中国股市在什么点位才与这个经济政策和指导方针相吻合?难怪到了今年3月10日上证综指收于4146点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还警告:“国内资本市场仍是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市场,出现震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投资者对市场的波动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
所以,目前尽管“救市”呼声不绝于耳,但对于管理层来说,除了“打太极”,还没有别的事可做。“救市”的种种“利好”,也只能是亿万股民和部分专家的一厢情愿罢了。
评论